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
次韵赵鹏翔秋夜叹 宋 · 周紫芝
 押侵韵
朝弹雍门,暮歌梁父吟
秋容日欲老,客愁秋更深。
问言愁何许,万里怀归心。
昔在洛阳日,颇遭胡(原作边,据徐本改)骑侵。
骨肉尽奔迸,岁月良侵寻。
譬如痛定人,当痛难重任。
辞亲就薄禄,夜寝无完衾。
家亡河间书,囊鲜鸿宝金。
谁能援一臂,使子无陆沉。
老骥得平坂,惊凤翔长林。
佳名一朝白,高义千古钦。
嵩山会善寺故大德道安禅师碑铭 唐 · 宋儋
 出处: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六
(上阙)祐所□识旷劫谁比次有□大禅师禅师法讳道安
俗姓李氏
□独□尘惑□被艰难行洞精苦。
越生于开皇。
洎夫大业。
龙战在野。
烝人狼顾无家。
而尘垢惟深
不霾珠曜。
冰霜惟惨。
不夺贞。
□乘扬□以曳□禅池冽净以通原。
日大师宏忍传禅要于蕲下□密□会同□片言洞□念□则佛池净其法身。
圆月湛于清空。
传灯□达摩纳众流以成海。
总□沙以立身。
一香普闻。
千光分照。
□而□大师大师每叹曰。
予尝有愿。
当令一切。
俱如沙门
获所安乐。
学人多矣。
□秀□安□徵请之八师受禅要。
禅师顺退避位。
推美于玉泉大通也。
从此就□泉足以澡漱。
与道而游。
不乐何求。
竟居嵩山会善寺焉。
夫日登浑天苦遥夜者
利见火□忝尔怀誓涂我□拂衣而起。
却游以辞。
益指于荆州玉泉
已而返覆年序矣。
□有涕□若夫高密诣耶。
则无务薄言。
神梵仪耶。
则无閒往教。
哲后躬亲禅窟。
咨□道门□而以月系年。
非道妙动于时。
能仁感于俗。
安至如是乎。
遂不得已而心副于世□或□以□遣义维远。
悟之者意豁而无住。
昧之者思绝而失常。
□诟或扬而□虚空浑大。
得之同体。
日月融朗。
得以同晖。
自山门。
遍于天下也。
乌感韶乐者美克绍之□心于禅师有之。
景龙二年二月三日中夜
禅师忽而令门弟子等。
谓□以山无□无□深以林□因之野火寻焚而灭。
惟吾之初愿也。
操必化之□大□自书驰□纳□相渝至八日遂阖户去人卧胁黑足而□询诸耆宿盖云□其圣道□其岁时故莫得实其报□也呜呼。
是生如电。
随风□尽即风如我随□从游者不能尽造。
希声者不能毕闻。
门人之间。
故有百身请代□血□而不得者。
既而□主君辍朝。
可其付托。
侯王哀赴。
侑以礼仪。
道远惟光□嵩岩焚馀起幽□于道场。
瑞气结于林顶。
异虹奇鸟。
首末连见。
因感盛贤之去也。
以予度禅师之至采□由下而转高。
固道以生之。
德惟天纵者也。
以为教必称师。
是有双峰之学。
贞不愚俗。
自有□洞于存没胜被于师资。
一为圣胎。
一为僧宝。
是以弟子慧远者。
袭明承庆。
演末裕源。
东传之□高标业精深寄。
永慕师道。
长怀友风。
缘幽石以形言。
向遗履以投体。
式资墨客。
而扬德馨(下阙)
□定之以清。
沄沄者心。
慧之以明。
定复伊何。
清照万有。
慧复伊何。
明彻重垢。
是训是学。
惟德惟师。
□俗谛□真如万法都吻。
五蕴何储。
堂堂如月。
光流不极。
抚照馀晖。
取拾无得。
众所瞻仰。
香□齐致离会同然。
永痛斯日。
载奉何年。
解吾人之愠。
妙觉常存。
化吾人之道。
净戒弥尊。
勿□。
除日二首 其二 1111年 北宋 · 苏辙
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:河南省许昌市
七十四年明日是,三千里外未归人。
酒篘泉涌如迎节,诗句云生喜见
贺客不来知我病,邻家窃语笑吾真。
时人莫作乐天看,燕坐端能毕此身(自注:乐天洛阳日,正与予年相若,非斋居道场辄携酒寻花,游赏泉石,略无暇日。予性拙且懒,杜门养病,已仅十年,乐天未必能尔也。)
往生西方略传新序 北宋 · 释遵式
 出处:全宋文卷二○二
维西方净土者,琼林宝网,珠阁瑶池。
超亿刹于玉毫,耀千光于沙界。
诸佛同赞,群贤所宗。
遍吉、曼殊,咸愿生乎其国;
天亲、弥勒,皆誓往于彼方。
大圣尚然,况常徒者也。
至若散因定业,少善多福,截五道而长骛,眷九品高升
直到萨云,无复退转。
故彼佛本愿云: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。
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,唯除五逆,诽谤正法(五逆者,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、杀阿罗汉、杀父、杀母也。)
今既幸无逆罪,不谤大乘,岂有愿求而不遂也?
况复《十六观经》云:下品下生者,具足诸罪,四重五逆,谤方等法,地狱火现。
十念称佛,地狱猛火,化清凉风,即生彼土。
斯则又许逆罪之辈,十念得生,况无者乎?
推此而言,宜各自信,凡愿生者无不遂心。
天台智者临终赞曰:四十八愿,庄严净土。
华池宝树,易往无人。
火车相现,一念改悔,尚得往生,况戒慧熏修,行道力故,实不唐捐。
又本愿云:十方众生,闻我名号,系念我国,回向欲生。
若不果遂者,誓不成佛。
又应校量业行久近者,十念信乐,尚生彼国,况复一日生信乐者?
况复一月一年一生而信乐者耶?
又应校量灭罪轻重者,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(重罪者,即前五逆也。)
一念称佛,灭罪既尔,况复十念所灭罪耶?
况复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所灭罪耶?
重逆尚灭,况轻罪乎?
又应校量念佛功德比馀善根优劣之相者,经云:若人以四事极好之物,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满中阿罗汉辟支圣人,所得福德,不如有人一合掌,一称南无佛陀。
如彼大千圣福,假使百分千分百千亿分,算数譬喻,皆所不及一称佛名者,功德无量。
一称佛名,功德尚尔,况复十念佛者,况复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阿弥陀佛者,所得功德耶?
复次应知,念佛之人现世安隐,众圣守护,离诸灾厄。
且近校量今时风俗,竞祭鬼神,求其福祐,望得安稳。
信邪杀命,造罪结冤,必无福庆而可利人,虚招来生地狱罪报。
《易》曰:积不善之家,必有馀殃。
杀生害命,祖承祭法,非一朝一夕,岂非积不善耶?
殃咎何疑也?
若言杀生非不善者,古今帝王何故仁慈化世,胜残去杀,禽鱼遂性,令登寿域,咸称善耶?
然祭祀之法,天竺韦陀、支那祀典,既未逃于世论,真俗流之罪经。
周公虽称事神,不达汇征之道;
仲尼焉能事鬼,盖迷六趣之源。
《老子》既混于九流,《庄子》未移于百氏。
唯释宗所辨,曲尽其理。
天趣在上,人居其次,修罗处中,鬼畜斯下。
今以人事鬼,其犹俛首就足,抑君奉民,何逆之甚也?
又鬼有邪力,事之既久,物党方类,死堕其中,世其迷哉!
且三界大师万德慈父,归之者罪灭,向之者福生。
诸经具说,若能暂归三宝、受持一佛名者,现世当获十种胜利:一者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、河沙眷属隐形守护。
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萨,如观世音等,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。
三者常为十方诸佛昼夜护念,阿弥陀佛常放光明,摄受此人。
四者一切恶鬼,若夜叉、若罗刹,皆不能害,一切毒蛇、毒龙、毒药,悉不能中。
五者一切火难、水难、冤贼、刀箭、牢狱、枷杻、横死、枉死,悉皆不受。
六者先所作罪,皆得消灭;
所杀冤命,彼蒙解脱,更无执对。
七者夜梦正直,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。
八者心常欢喜,颜色光泽,气力充盛,所作吉利
九者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,欢喜礼拜,犹如敬佛。
十者命终之时,心无怖畏,正念欢喜,现前得见阿弥陀佛,及诸圣众持金莲台接引,往生西方净土,尽未来际,受胜妙乐
诸有智人,请观念佛所获现世福利功德,岂同世人祠祀之法,现无福利未来受苦耶?
又复当信一切大乘经典,皆赞西方庄严净土,劝令往生。
若《华严》、《方等》、《般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涅槃》诸部诸经,皆示行相及赞功德。
又诸菩萨、天亲、龙树,皆各造论,称赞净土。
又此方诸法师、禅师,各造论著疏,光赞西方。
道安法师《往生论》六卷,慧远法师造《观经疏》一卷,天台智者造《十疑论》、《观经疏》、《弥陀经疏》各一卷,道绰禅师撰《安乐集》三卷,善导和尚立五会教劝人念佛,造《观经疏》一卷,《二十四赞》、《六时礼文》各一卷,怀感法师得《念佛三昧》,造《决疑论》七卷,慈悯三藏撰《净土慈悲集》三卷,慈恩法师造《弥陀经疏》二卷,镇国沙门澄观造《观经疏》一卷。
有谁闻此众圣称扬敦劝往生而不信乐?
除及不肖人痴瞑无智者
斯更复引自古及今,西天东夏道俗士女、往生高人三十三条显验之事,具示将来诸有贤达,愿共往生也(《天竺别集》卷中。又见《乐邦文类》卷二。)
慧:《乐邦文类》作「定」。
诫五辛篇 北宋 · 释遵式
 出处:全宋文卷二○三、《金园集》卷下
近因病起静坐,闲念今之道俗,多以不急而犯佛禁。
谓五辛之属,不利腹口,无故啖食,空为道障,深为苦也。
遂搜其事,以示后徒。
言五辛者,一、二韭、三、四,五形具,即兴蕖也。
慈悯三藏云此土阙第五辛,尝于于阗国见其根,状犹蔓菁,其臭如,讹谓芸台及芸荽等,非辛数也。
《梵网经》云,若佛子不得食五辛,大蒜、革、慈葱、、兴蕖,是五种辛一切食中不得食。
若故食者,犯轻垢罪。
《疏》依《名苑》解云:「大蒜是胡,革是小蒜,慈葱是今之也,兴蕖是息菜」。
陆机《草木虫鱼疏》解息菜状似蔓菁根,其华紫赤色,可食。
此与慈悯解兴蕖状同,是知此方亦似有也。
《楞伽经》云:「大慧如是,一切臭秽不净,能障圣道,亦障世间人天净处,何况诸佛净土果报」?
又云:「大慧求圣道者,酒肉及与能荤之味,悉不应食」。
《佛顶经》云:「一切众生食甘故生,食毒故死。
是诸众生求三摩提,当断世间五种辛菜。
是五种辛,熟食发淫,生啖增恚。
如是世界食辛之人,纵能宣说十方二部经,十天仙嫌其臭秽,咸皆远离。
诸饿鬼等因彼食次,舐其唇吻。
常与鬼住,福德日消,长无利益。
是食辛人修三摩地,菩萨、天仙、十方善神不来守护。
大力魔王伺得其便,现作佛身,来为说法,非毁禁戒,赞淫怒痴。
命终自作魔王眷属,受魔福尽,堕无间狱」。
如是诸大乘经咸说五辛为圣道障,及诸咒部,悉断五辛,非一两经说其损害。
三藏云:「食辛之者,堕大地狱,尚失人天,况得圣果及生净土」?
今见道俗都不诫慎,自谓无罪。
又见俗家僧寺,斋食之中,任其厨人恣安薤菜,以助香味。
或生或熟,往往纯将为菜,故意食啖,口气臭秽。
诵经礼佛,殊不自疑。
又经称善神闻气,悉皆远离,云何施主返将供佛,诚谓苦哉!
如此供养,空费财物,尚不免地狱,何况得福?
今评此物未足助其滋味,以充口腹,何故苦爱食之,空招果报!
愿闻此说,细详佛经,一切食中,悉不得食。
重述颂曰:
五辛佛所说,障道定无疑。
《梵网》招轻垢,《楞伽》损大慈。
人天犹尚失,净土固难期。
生啖增嗔念,熟食发淫思。
讲经十二部,天仙悉舍离。
善神不守护,恶鬼得便宜。
薛荔唼唇吻,魔罗现佛像。
福德因消灭,业障更弥滋。
地狱铜兼铁,轮回网复羁。
无端耽草味,殃祸大堪悲。
陈少卿(一) 宋 · 释宗杲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九二八、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》卷二六、《径山志》卷八
承谕「欲留意此段大事因缘,为根性极钝」。
若果如此,当为左右贺也。
今时士大夫,多于此事不能百了千当直下透脱者,只为根性太利,知见太多。
见宗师才开口动舌,早一时会了也。
以故返不如钝根者,无许多恶知恶觉,蓦地于一机一境上一言一句下撞发,便是达磨大师出头来,用尽百种神通,也奈何他不得。
只为他无道理可障,利根者返被利根所障,不能得啐地便折,嚗地便破。
假饶于聪明知解上学得,于自己本分事上,转不得力。
所以南泉和尚云:「近日禅师太多,觅个痴钝人不可得」。
敬和尚曰:「至理亡言,时人不悉,彊习他事,以为功能」。
不知自性元非尘境,是个微妙大解脱门,所有鉴觉不染不碍,如是光明未曾休废,曩劫至今固无变易,犹如日轮,远近斯照,虽及众色,不与一切和合。
灵烛妙明非假锻炼,为不了故取于物象。
但如捏目,妄起空华,徒自疲劳,枉经劫数。
若能返照,无第二人,举措施为,不亏实相。
左右自言根钝,试如此返照看,能知钝者还钝也无。
若不回光返照,只守钝根更生烦恼,乃是向幻妄上重增幻妄,空华上更添空华也。
但相听,能知根性钝者,决定不钝,虽不得守著这个钝底,然亦不得舍却这个钝底参。
取舍利钝在人不在心,此心与三世诸佛一体无二,若有二则法不平等矣。
受教传心,但为虚妄,求真觅实,转见参差。
但知得一体无二之心,决定不在利钝取舍之间,则便当见月亡指,直下一刀两段。
若更迟疑,思前算后,则乃是空拳指上生实解,根境法中虚捏怪,于阴界中妄自囚执,无有了时。
近年以来有一种邪师,说默照禅,教人十二时中是事莫管,休去歇云,不得做声,恐落今时。
往往士大夫为聪明利根所使者,多是厌恶闹处,乍被邪师辈指令静坐,却见省力,便以为是,更不求妙悟,只以默然为极则。
某不惜口业,力救此弊,今稍有知非者。
愿公只向疑情不破处参,行住坐卧不得放舍。
僧问赵州:「狗子还有佛性也无」?
州云:「无」。
这一字子,便是个破生死疑心底刀子也。
这刀子把柄,只在当人手中,教别人下手不得,须是自家下手始得。
若舍得性命,方肯自下手,若舍性命不得,且只管在疑不破处崖将去,蓦然自肯舍命一下便了。
那时方信静时便是闹时底,闹时便是静时底,语时便是默时底,默时便是语时底。
不著问人,亦自然不受邪师胡说乱道也。
至祷至祷!
朱世英尝以书问云庵真净和尚云:「佛法至妙,日用如何用心,如何体究,望慈悲指示」。
真净曰:「佛法至妙无二,但未至于妙,则互有长短,苟至于妙,则悟心之人,如实知自心究竟本来成佛,如实自在,如实安乐,如实解脱,如实清净。
而日用唯用自心,自心变化把得便用,莫问是之与非」。
拟心思量,早不是也,不拟心一一天真,一一明妙,一一如莲华不著水,心清净超于彼。
所以迷自心故作众生,悟自心故成佛,而众生即佛,佛即众生,由迷悟故有彼此也。
如今学道人,多不信自心,不悟自心,不得自心明妙受用,不得自心安乐解脱。
心外妄有禅道,妄立奇特,妄生取舍。
纵修行,落外道二乘禅寂断见境界。
所谓修行恐落断常坑,其断见者,断灭自心本妙明性,一向心外著空滞禅寂。
常见者,不悟一切法空,执著世间诸有为法以为究竟也。
邪师辈教士大夫摄心静坐,事事莫管,休去歇去,岂不是将心休心、将心歇心、将心用心?
若如此修行,如何不落外道二乘禅寂断见境界?
如何显得自心明妙受用究竟安乐如实清净解脱变化之妙?
须是当人自见得自悟得,自然不被古人言句转,而能转得古人言句。
如清净摩尼宝珠置泥潦之中,经百千岁亦不能染污,以本体自清净故。
此心亦然,正迷时为尘劳所惑,而此心体本不曾惑,所谓如莲华不著水也。
忽若悟得此心本来成佛,究竟自在如实安乐,种种妙用亦不从外来,为本自具足故。
黄面老子曰:「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」。
若确定本体实有恁么事,又却不是也。
事不获已,因迷悟取舍故。
说道理有若干,为未至于妙者,方便语耳。
其实本体亦无若干,请公只恁么用心,日用二六时中,不得执生死佛道是有,不得拨生死佛道归无,但只看「狗子还有佛性也无」,赵州云「无」,切不可向意根下卜度,不可向言语上作活计,又不得向开口处承当,又不得向击石火闪电光处会。
「狗子还有佛性也无,无」。
但只如此参,亦不得将心待悟待休歇。
若将心待悟待休歇,则转没交涉矣。
崔员外 中唐 · 韦应物
五言律诗 押真韵
一别十年事,相逢淮海滨。
还思洛阳日,更话府中人。
且对清觞满,宁知白发新。
匆匆何处去,车马冒风尘。
沈周墨牡丹乾隆丙寅 清 · 弘历
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:御制诗初集卷三十
姚魏应嫌太艳,别裁老笔写花真。
洛阳日暖风和候,比似刘家未足伦。
慈悯三藏集书 北宋 · 释元照
 出处:全宋文卷二四三二、《芝园集》卷下
某月日,释元照谨斋沐裁书,献于权府朝奉明公
贫道尝闻:律,佛所制也;
教,佛所说也;
禅,佛所示也。
是三者皆出于佛,曰三学,曰六度,故为佛者不可滞于一端。
威仪轨度,持犯开遮,皆见于律,非学无以自明;
权实偏圆,观行因果,皆见于教,非学无以自辨;
识心达本,忘筌离相,皆见于禅,非学无以自悟。
经曰「归源性无二,方便有多门」,是则律与教与禅同出而异名,殊途而一贯。
所谓同出者,出于一心也;
一贯者,会于一性也。
心性也者,一切众生,见前觉知之体也。
其量虚寂,其用亘广,潜于万化之际,见于动用之中,四相流而不迁,三惑覆而常
奈何沤生觉海,云点太清,岸逐舟移,花因眚发,炽然妄动,瞢然昏塞,纷然驰散,非一朝一夕矣。
吾佛哀之,将使复其本也,于是制其妄动,故谓之律;
辟其昏塞,故谓之教;
摄其驰散,故谓之禅。
以是观之,律亦心也,教亦心也,禅亦心也。
三者皆我自心,岂容是非彼此于其间哉?
不然,则心外有法,未契佛祖上乘之旨也。
是以自古知识,节行超迈,未始不禀于律;
博涉经论,未始不知于教;
希夷淡泊,未始不通于禅。
历观三代《高僧传》,至有木食草衣,孤节苦行,卓然风霜,不改其操,铿然忧喜,未达其心,故得振清望于当时,垂令模于史籍。
近世慧林、孝本、法云、大秀,皆释门之豪杰,举扬宗风,激励修奉,天下缁儒,云奔草偃,率从其化。
自是其徒稍知顿悟渐修之门,藉教悟宗之理。
但古今学者,自有党宗蔽曲之净,谓了心见性,何假修行,认放荡为通方,嗤持守为执相,残毁正教,瞖罔来蒙,故《慈悯三藏文集》于是乎作也。
斯实救一时之讹弊,护佛法之纪纲耳。
而况一破一立,或抑或扬,乃释门述作之通规,义学讨论之常事也。
西天诸论,大小相攻,或空有争驰,或性相勍敌,二部、五部,十八、五百,异执支离,于今不绝。
此方传教,华严、贤首、天台、慈恩,互相斥夺,章疏竞行。
亦犹儒家鲁史《春秋》,学开五传;
《国风》《雅》《颂》,分为四《诗》。
孟氏辞辟于杨墨,子云无取于老庄。
郑玄、王肃,师资形矛盾之谈;
刘向、刘歆,父子有异同之论。
至如宗门,自达摩西来,衣钵相传,迨于五祖而下,则南北分宗。
其后各建门庭,而五家派别,云门、临济,当世盛行,然各据师承,互相嗤笑。
又如古今语录,谓佛身为屎橛,指大藏为故纸,薄讲学为入海算沙,贬听习为分别名相,遍在禅策,不复具举。
即应讲学之师,执为谤己,而兴于诤讼耶?
盖不知古贤为物情深,方便苦口,使求鱼观月不滞于筌指耳。
贫道少小辞亲,冠年从道,寻师务学,负笈横经,于兹三十一腊矣。
不料寡薄,谬为师首,在处养徒,晨夕讲训,上酬佛祖开悟之恩,次报王臣存护之德。
顷以前任太守王公修撰持遣公符,邀命至此,俾于南寺重建戒坛
方欲纠募豪族,发首兴工,无何诸师见忌,异论锋起,以谓《慈悯集》乃贫道自撰,假彼名字,排我宗门。
曾不知此文得于古藏,编于旧录,不省寡闻,辄怀私忿。
以至讼于公府,干长吏,直欲投诸深阱,加以大石,恐愶督迫,几不能免。
窃惟古人有言「出乎尔者反乎尔」者,我既无心于物,物岂能加于我?
故唯缄默坐视,未始一辞辨之。
然恐官司未委情实,谨赍元得古本文集,并叙始末三于左右,是否枉直,惟明公裁之。
不宣。
邵梦得永康军判官(且归洛中,明年春赴仕(四库本作任))1038年 北宋 · 梅尧臣
五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言离洛阳日,正值春风前。
伊水矫白鹭,蜀山鸣杜鹃。
轻袍游宦去,匹马度关年。
若过君平肆,穷通可问焉。
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 其二十九 再观牡丹1059年 北宋 · 梅尧臣
七言绝句 押寒韵 创作地点:河南省开封市
闻说偷观近玉栏,肠如车毂走千盘。
无人忆著洛阳日,走马魏王堤上看。
西华李令子1046年 北宋 · 梅尧臣
 押养韵 创作地点:河南省
适从颍水归,道逢西华长。
不见二十年,颜须我非曩。
君问洛阳日,旧友多泉壤。
更别如前时,应复少吾党。
次韵子夷兄弟十首 其六 北宋 · 张耒
 押词韵第一部
经时不饮酒,廪薄人口众。
人閒多是非,不敢盗邻瓮。
二公洛阳日,想(吕本作相)见饮屡痛。
行求放湖海,种秫代官俸。